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你可以隨意帶走任何一本書;只要讀完寫個 mail 給他就好

編譯/白之衡

大約從去年春天開始,如果你漫步在紐約街頭,也許偶然會看到某些路口堆放著一整疊約五十本上下的書。書堆上可能附著一張紙條,寫著:「帶本書走,任一本都可以。讀完之後,寫封電子郵件給留書人。」
如果你看到了,不要客氣,有想讀的書就帶走吧。
做這件事的人是在奧美廣告公司擔任藝術總監的夏赫雅‧馬里克(Shaheryar Malik),而他稱呼這個看起來有點浪漫的行動為「閱讀計畫」(The Reading Project)。至於計畫的開始,是去年春天,馬里克某次在布魯克林橋附近散步,拿起手機想要自拍時忽然萌生的想法。
「我到過這座橋好幾次了,每一次人們在這邊都拍一樣的照片,做一樣的事情。這次我想做點不一樣的事,」他對《赫芬頓郵報》說。「今天我們每天都(透過手機)分享事情,但有一些事情根本毫無意義,因此我想知道:人們是否還分享實在的事物?人們是否還觀賞藝術?」他在「Citylab」如此補充。
於是他放棄在布魯克林橋拍下另一張與他人無異的自拍,轉而回家挑選了好幾本書,帶回這裡,堆在橋上,放上紙條,告訴路人隨意取閱,事後寫封信告訴他就好。

乾脆多放幾個地方!

一不做二不休,他繼續挑選幾個紐約著名景點放書,包括中央公園、高架公園(The High Line)、時代廣場地鐵站,甚至商業大樓的電梯。每一疊書都包含 45 到 55 本書,每一次他都開車從家中載書出門,再用推車將書推到放書點堆放。
不過,設置好書堆之後,馬里克從來不留在原地觀察路人取書的狀況,也不會回去看看書還剩下幾本。
「如果我留在原地,或是回去檢查書堆,這就跟我們的『數位』生活沒什麼兩樣了,」他說,「我們今天可以隨時在想要的時候回頭看我們發表的東西,我們可以在社群網路上逗留好幾個小時。」
馬里克認為這些書是他與這座鮮少停下腳步的城市分享個人生命經驗的方式,也是與真實世界產生連結的方式:「每個人總是時刻躲在手機背後,包括我也是。所以我想要分享一些更有意義的東西。」

那些書都出國了!

他估計自己至少在紐約各處留下了 250 本書,並收到了來自 30 個不同國家的 70 封信,這些拿走書的人來自的地方包含倫敦、比利時、新加坡等。
「並沒有全部的書都被拿走,這表示這個計畫還可繼續進行,」馬里克說,「這就是我喜歡這個計畫的一部份──可能永無止盡。」
而馬里克最愛的部分,則是知曉他的一部份生命經驗走遍世界,成為他人生命的一部份:「一本書比一張圖片更有意義;我買了那本書,讀完了它,可能很愛或很不喜歡。而我喜歡的是人們撿起了那本書,將它帶走,好像我真的分享了什麼實在的事物。」
接受訪問的當下,馬里克表示自己手邊只留下三本正在閱讀的書,等他讀完之後,他打算繼續累積到四五十本書,然後就出發設置下一堆書。下一次,他甚至打算將計畫延伸到海外去,比如馬來西亞,或是巴西。
「一本書架上的書,如果沒有被再次讀過,裡頭的文字就是沒有意義也不具生命的,」馬里克說,「參與這個計畫的人們如今用這種有點怪異(但很美妙)的方法與我連結。我從未見過或碰過他們,但我知道他們讀了什麼,他們也知道我讀了什麼。這是很私密的事,但奇怪的是我將自己的一部份交給了一位完全陌生的人,然而,我依然保有那個部份。」
在這些書終於擁有「自己的命運」之後,他說:「現在每當我路過這些書的時候,我都覺得相當平靜、放鬆,卻又興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